行業新聞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互聯網+”概念,這意味著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的“互聯網+”時代正式闖入人們的生活,大數據正在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世界產業界甚至將之稱為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在當前信息時代的洪流中,高校作為思想活躍、知識密集、網絡信息技術充分運用的前沿陣地,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以及師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也必將受到深刻影響。高校如何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正成為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實踐的重要課題。今天起,特開辟“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系列報道,歡迎讀者關注。
調查顯示:“觸網”正讓高校發生“化學反應”
根據中國教育報記者隨機對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北、四川、廣東、云南8個省市50所高校的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目前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在內的不少高校,正在借助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和課堂文化方面開展新的改革嘗試。
調查中記者發現,有42%的高校正在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模式、調整課程內容體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數據顯示,這50所高校中,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17所高校已開通“慕課”平臺。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數據來跟蹤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和特點,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此外,還有7所高校將學生成績作為數據分析樣本,實現了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如中山大學通過對學生進行在線測試為《教學質量報告》提供數據支撐等。
過去,教育教學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的“大頭”,牽扯了高校大量人力。在被隨機調查的50所高校中,目前有26%的高校通過數據挖掘來創新高校管理,包括教務管理、人事管理、辦公管理、財務管理、學生管理等多重系統。其中,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管理的改進,在調查中出現頻率高;有3所高校利用大數據服務于學生的入學工作,給學生提供了極大便利,如北京科技大學、溫州大學在錄取通知書上添加二維碼,迅速完成報到注冊過程;有兩所高校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了以往對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的管理模式,如東華大學的“智能實驗室”等。此外,還有兩所高校開始關注學生的“健康數據”,如廣州工程職業學校利用“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為學生開出各種“健康處方”。
將大數據引入校園文化建設,是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亮點。調查中記者發現,4所高校正在利用“微信”社交平臺影響課堂文化,這些高校全部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包括利用“微信平臺”實現簽到功能的南京大學、通過“微信平臺”提交相關課堂作業的蘇州科技大學、以及采用“作業微咨詢平臺”為學生答疑解惑的浙江工業大學等。
此外,在信息技術使用程度上,高校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此次調查顯示,西南地區高校較其他地區較少使用信息技術管理校園生活和豐富校園文化。從四川和云南隨機抽樣的6所高校中記者發現,僅西南交通大學在校園管理中采用校園一卡通實現大數據管理,其余5所高校在校園管理中尚未涉足該領域。
廣西桂林醫學院:在線暢游,醫學生迷上自主學習
學生在宿舍或任何有網絡的地方,登錄學院教學平臺,就可以找到需要學習或觀察的實物圖片。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選擇標本,網絡教學平臺還提供標本的說明和顯微鏡數字圖片。學生學習后可進行自測練習,如果有問題,還可以給教師留言提問。
這就是廣西桂林醫學院“地方醫學院校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該校以實現信息技術優勢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為出發點,經過10年研究與實踐,打造了一種模式、一個平臺、一個資源庫“三個一”綜合性教學模式,研發出以三維立體標本為主要載體的在線開放式數字化教學平臺。目前,平臺免費開放,在國內10多所院校應用,并向東盟國家輻射在越南太原醫藥大學使用。
信息化教學平臺方便學生自學
“我只要打開學院首頁,點擊左手邊的網絡教學中的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登錄學號就可以進行自主學習?!?012級臨床醫學本科學生陳紫君,在宿舍打開學院網站的標本進行學習和觀察,“以前看病理標本必須要到實驗室,現在不用等到實驗室開放就可以學了,這個平臺非常有針對性”。
教學平臺提供學習知識提要、技能要求、標本學習要求和注釋、學習指導視頻、在線答疑、搜索查詢、評價反饋等在線服務功能,如文字查詢、圖片查詢功能,設置問題解答、自測練習、階段測試、試卷管理等。
基于數字化教學平臺,開展形態學課程內容整合,桂林醫學院將形態學數字標本按系統、疾病進行整合,將基礎醫學各學科知識橫向連接,基礎與臨床學科知識縱向溝通,間接達到學生早期接觸臨床、促進臨床病例信息與學科知識的融合目的,實現提高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要求。
同時,編寫紙質教材和電子教材平臺配套指導教材,結合教學平臺的標本資源庫和臨床病例模塊,以病例和問題為引導,各章節增加學習方法、拓展思維及綜合應用的要求和指導,匹配電子教材的資源庫、學習指導視頻,規范實驗教學要求。其中,主編的病理學實驗教材已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這也是國內出版類似教材。
信息化解決醫學標本共享問題
“對于地方醫學院?;蚺R床相關專業學生較多的一些醫學院校來說,醫學教學用的標本相對不足,醫學標本存在性,典型、有教學意義的標本更加少?!惫鹆轴t學院基礎醫學院院長曾思恩說,“如何在教師講解標本時讓學生看得更清楚,讓學生在學習時有更多的教學標本支持,是我們利用信息化手段一直努力的方向?!?/span>
信息化教學平臺解決了教學資源共享問題,教學更具適用性。曾思恩說:“現在有了數字化標本,容易形成統一的教學基本規范,教學標準也容易統一?!?/span>
桂林醫學院副院長孫莉說:“為保障教學質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學校做到了讓學生共享更多優好資源,并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span>
課堂上,學生梁于豪正在對典型標本和病變部位進行任意放大、縮小、旋轉、移動等操作,可結合實物標本、數字切片進行對比學習。他說:“信息化平臺教會了我們怎么去學,圍繞我們的專業去發散我們的思維,有更多的自學和動腦的空間?!?/span>
在教學設計上,每個大體標本有說明、鏡下形態學改變、文字描述、病變部位指示、診斷等。文字部分提供該標本的臨床病例資料,針對該標本進行學習時需要應用的知識點、觀察描述要點等學習指導和針對該標本需要思考的問題。
實現形態學標本無紙化考試
曾思恩說,依托數字化教學平臺,可以將基礎醫學的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和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完整地、系統地在線實現。
“基于數字化教學平臺,開展形態學課程內容整合,實現了形態學各學科之間的橫向溝通及與臨床知識的縱向聯系,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痹级髡f。
從2002年開始,桂林醫學院自主研發一種形態學立體標本數字化處理技術,對國內多所醫學院校提供的優好、典型大體和切片標本進行數字化處理,建成包括形態學數字標本資源庫和臨床病例系統、網絡考試系統兩個輔助系統的數字化教學平臺,到現在共有400多個三維立體標本。
廣西是腫瘤鼻咽癌高發地區,綜合從基礎學科相關知識到臨床疾病的典型癥狀、體征,臨床檢查、診斷和治療經過及預后等資源,用視頻、動畫、圖片進行展示和說明,使學生學習了解從正常到異常,從形態到機能,從病理變化到癥狀體征的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養成。
“在信息化平臺上,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加上典型的病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利用現代的技術方便了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寬了自主學習的空間?!睂O莉說。
信息化平臺實現學習過程監控與學習效果監測,通過網絡建立自測評分、階段考核、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在國內率先實現數字化立體大體標本和數字切片的網絡無紙化考核.
本文轉載至慧聰教育裝備展覽網,如有著作權人或出版方提出異議,本站將立即刪除。如果您對文章轉載有任何疑問請告之我們,以便我們及時糾正。聯系方式:wanc@cgckd.com tel:020-38966246
- 上一條:統一通信的演進 下一站將會是哪里?
- 下一條:解讀中國教育信息化行業政策